請記住中醫通的網址:www.memoraising.com
[辨證方]
1、寒 證
鄺安堃:頭昏眼花,耳鳴,腰酸,畏寒,陽萎遺精,尿頻數,舌質淡嫩,脈沉。金匱腎氣丸。
干地黃24克
山藥
12克 山萸肉12克
澤瀉
9克 丹皮9克
肉桂
3克
附子
(炮)3克 茯苓9克
--《高血壓在中國》
2、熱 證
魏長春:降壓調肝湯,治療高血壓肝陽上亢,頭痛眩暈,行走欲仆,脈弦硬,舌紅,煩躁失眠,或有肢麻。
谷精草
30克 野
菊花
9克 夏枯草12克
旱蓮草
30克
決明子
廣
地龍
淮
牛膝
桑寄生
鉤藤
各15克
水煎服。
--《
中醫
實踐經驗錄》
龔志賢:治高血壓方,治療因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、眩暈、耳鳴、脈弦實。
川芎
12克 菊花20克 地龍10克
川牛膝
15克 夏枯草30克
地骨皮
15克
玉米須
30克
水煎。日1劑,分2次服。
--《龔志賢臨床經驗集》
陸芷青:余臨證五十年,所診高血壓病者,肝陽上亢者最多,以眩暈、兩腳輕浮、如坐水中、舌紅苔黃、脈弦為主癥。方用:
石決明
30克(先煎) 夏枯草16克 滁菊花15克 黃芩9克 鉤藤12克(后下) 桑寄生15克 炒
白芍
9克 川牛膝9克
杜仲
12克 地龍9克 川芎5克
如見口燥咽干,加生地18克、元參12克。上藥水煎,連服15帖,舒張壓與收縮壓可下降15~30毫米汞柱。
--《名醫特色經驗精華》
孫伯揚:眩暈頭脹而痛,午后較重,煩急易怒,用養血平肝湯。
生地20克 白芍藥15克 川芎10克 菊花12克 鉤藤12克 決明子15克 膽草炭10克 菖蒲8克
遠志
10克 川楝8克 夏枯草15克 牛膝15克
--《北京市老中醫經驗選編》(二)
賈福華:某些高血壓病人,頭暈脹痛,間或煩躁,面色潮紅,同時有小便頻數現象者,用下方幾劑藥后可使眩暈癥狀緩解,血壓下降到正常范圍,有可喜的成效。
白蒺藜9克 菊花9克 黃芩9克 夏枯草15克 熟女貞15克 肉桂1.5克(研末吞)
--《上海老中醫經驗選編》
張子琳:平肝清暈湯,治眩暈。每逢用腦過多,或因心情激動及精神緊張而增劇,伴有急躁易怒,耳鳴目昏,口干少寐,舌紅,苔薄黃,脈弦數。對現代醫學中的高血壓、腦動脈硬化以及一些神經衰弱和腦部疾患等所引起的眩暈,均有顯效。
生白芍12克 生地15克 生石決明15克 生
龍骨
15克 生
牡蠣
15克 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
--《名老中醫醫話》
3、虛 證
陸芷青:腎陽不足,腎陰虧虛,癥見眩暈腰酸,下肢無力,舌淡紅,脈沉關弦尺弱,用杞菊地黃丸改湯劑,加牛膝、川芎、淡附片,降壓效果頗佳。
熟地30克 丹皮9克 澤瀉15克 淮山藥15克 山萸15克
枸杞
9克 菊花9克 茯苓12克 牛膝9克 川芎5克 淡附片3克
水煎服。若不用附片則無降壓效能。
--《名醫特色經驗精華》
賈福華:我在1965年3月參加上海市效農村巡回醫療工作,在臨床上見到眩暈患者很多,如照傳統用藥,則對農民經濟負擔較重,于是從“驗、便、廉”出發,制定了一個處方,在臨床上運用于頭暈(沒有脹痛)目眩,視物模糊,耳鳴音微,心悸不寐,自汗盜汗,脈細等癥狀,取得了滿意的療效。
炙
黃芪
9克 紫
丹參
9克 炒白芍9克 淮
小麥
15克
--《上海老中醫經驗選編》
4、實 證
&nbs
p; 鄺安堃:血脈瘀阻,頭痛經久不愈,固定不移,舌質帶紫,脈澀或一側脈微細不易觸及。血府逐瘀湯。
桃仁12克
紅花
9克
當歸
9克 川芎5克
赤芍
6克 生地9克 牛膝9克 柴胡3克
枳殼
6克 桔梗5克
甘草
3克
--《高血壓在中國》
[ 食療 方]
王綿年:
何首烏
粥,對防止高血壓、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很有幫助。先用何首烏30~60克,入砂鍋濃煎取汁,與粳米60克、冰糖適量同煮為粥,早晚服食。大便溏薄者忌服。
--《中國
中醫藥
報》1990;3;5